简介

妖怪食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糖石子4(2/5)
上一页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

这一回,苏道士并没有立即回答,他沉吟半晌,掉头进了房间。

四郎左右看看,见苏道士没有其他反应,就过去把跪在地上的朱天赐扶起来。示意他跟着进屋。

苏道士跪坐在蒲团上,他面前的矮几上燃着一盏油灯。看到朱天赐跟着四郎进了屋子,他也没有多说什么。

四郎过去关好房门,又递给朱天赐一块白麻布。

“谢谢。”朱天赐接过麻布拭干身上的水渍,跪坐在道士对面的蒲团上。

道士这才开口说道:“所谓因果是佛教的说法,世俗世界的一切万法,都是依于善恶二业而显现出来的,依业而生,依业流转。所以,众生行善则得善报,行恶则得恶报,而得到了善恶果报的众生,又会在新的生命活动中招致新的果报,故使凡未解脱的一切众生,都会在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恶鬼道、地狱道中循环往复,这就是佛教所说的轮回。”

朱天赐听得此言,不知想到了什么,有些恍惚的问:“道长,自我幼童时开始,便亲眼目睹亲耳听闻世间许多不公之事。但这些不公之事的结果却往往都是行善的人痛苦死去,为恶的人逍遥一生。所以,到如今我已经不敢再相信什么因果报应了。我希望出家做道士,虽然有私心,但也的确是因为心中充满了惶惑和不解,希望能够求得自己的道。”

“果报也许不能在凡人短暂的生命中显现出来。但是,既然众生永远都会在六道中循环往复,今生的果报,总会在来世偿还。”苏道士虽然是道门中人,但是他的师傅是一个奇人。他们这一派讲究的是“守其教而勿泥”,就是说虽然法从三清,但并不拘泥,那位师傅大人年轻时本来就是精通儒道释三家经典的才子,后来的人生经历更是跌宕起伏,就算出家做了道士,也做得出类拔萃,可以说已经达到了“究群经之秘篆,将游心于太始”的宗师境界。

正是在这位师傅的教导下,苏夔才没有变成一个见妖怪就砍,见异端就灭的牛鼻子老道。对于佛教和儒家的一些经典,苏夔也在师傅的教导下潜心钻研过,虽然说不上了如指掌,起码并不像某些道士一样盲目排斥。

“轮回?来世?那是怎样虚幻的未来啊。报应来的太晚的话,对于生者和死者又有什么意义?”朱天赐听完这一席话,并没有顿悟,反而更加疑惑起来。

听着他们两个论道,四郎虽然并不能全部明白,但是他也在心里思考着这些事情,包括侍卫和朱天赐的遭遇,包括朱大成、朱道晖、吴娘子以及其他无意中被聚在分茶铺子里的人,吃人或者被人吃,害人或者被人害,主犯或者帮凶,大家的宿命和因果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链条。

不论是修佛还是信道,只要是宗教,就要求信众把自己完全交托给神明。因为在天地万物宇宙玄黄面前,人类实在渺小的不值一提。因为这种全身心的交托和崇拜,所以虔诚而弱小的信徒都愿意去相信冥冥中自会有一种力量来惩恶扬善。相信自己今世受苦,必定会在彼岸享福。但是,若是对那些只在乎当下、只看重今生的人而言,如果报应来的太迟,的确叫人不得不产生怀疑继而心存愤恨了。

迟来的正义不是正义。

这么想着,四郎看着陷入了论辩之中的两人,听着他们的话,已经明白了两个人的区别。

其实比起苏道士,朱天赐更应该去找吴娘子。

四郎听饕餮讲过巫妖大战以及之后巫族与人类混居的那段历史:

在三皇五帝时期,甚至在夏商周时期,巫族的影子都时不时的出现在人类的历史记载之中。

早在儒道释三教产生之前就有了巫术,三教产生之后也没有能够彻底取代巫术。至今巫术在民间信徒依旧不少。四夷之地的所谓蛮夷,许多便是巫人和凡人混血而生的后代。

为什么巫族会经历巫妖大劫,为上苍所不容呢?为什么老天如此偏爱人族,让他们成为大地之主,甚至由圣人传教,开启灵智呢?四郎曾经这么问过。

饕餮殿下当时的回答令他记忆犹新。

他说:巫族和妖族都是强大的种族,所以他们只相信自己、甚至对天地都无所畏惧。这种无所畏惧有时候是可怕而致命的。因为,无所畏惧的最后往往走向的是疯狂和毁灭。

人类与这些种族相比,个体的力量的确微不足道。人类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敬拜上天,崇拜神灵,心存畏惧。因为认识到了个体的渺小,所以愿意去遵守那些约定俗成的规则。

但是,人类的心太复杂了,他们的欲望也是无止境的。总有宗教和规则无法满足他们的情况,这时候,人类便更加愿意求助于直接粗暴的巫术了。

巫术建立在人类自信心的基础上,宗教建立在人们丧失自信心的地方;

巫术借助人自身的力量同敌对力量抗争,宗教拜倒在神灵和宿命膝下;

巫术的精神是斗争,他们的目的往往粗暴直接,甚至略显邪恶和肆无忌惮。

宗教的精神是崇拜,寄希望于借助神灵的庇佑,完成对整个未来幸福的追求。

一边回想着饕餮殿下的话,四郎自己陷入沉思之中:也许对于朱天赐这样的狂士而言,实用而富有抗争精神的巫术比使人宁静和顿悟的宗教更加适合他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妖怪食肆请大家收藏:(m.anranwx.com)妖怪食肆安然文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页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